10.3969/j.issn.1671-8348.2022.06.006
sCD30在乙肝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目的 探索可溶性CD30(sCD30)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中的表达及其在乙肝肝硬化急性失代偿(LC-AD)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感染科及消化内科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的88例LC-AD患者作为LC-AD组,选取同期CHB患者29例及健康人群(HC)30例作为CHB组和HC组,检测入院当日sCD30水平,收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90 d生存情况为主要观察结局.结果 LC-AD组入院当日sCD30水平明显高于CHB组及HC组(P<0.05).88例LC-AD患者中,16例在住院期间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15例90 d内死亡.Child-Pugh C级LC-AD患者sCD30水平高于A、B级,死亡、感染、消化道出血患者高于存活、非感染、非出血患者(P<0.05).sCD30水平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降钙素原、国际标准化比值、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sCD30是患者90 d死亡率的独立的预后因素(HR=1.150,95%CI:1.001~1.321,P=0.049).入院时sCD30水平预测患者90 d死亡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0.644~0.891,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sCD30高水平(≥22.79 ng/mL)患者90 d死亡率[47.8%(11/23)]高于低水平患者[6.2%(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D30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患者90 d死亡率的标志物.
可溶性CD30、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预后、生物标志物
51
R657.3(外科学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1834
2022-04-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92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