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8348.2021.24.017
亚胺培南作用下的大肠埃希菌膜渗透性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调查分析在亚胺培南(I P M)选择压力下,大肠埃希菌为了适应和生存所做出的防御反应.方法 回顾性收集该院2019年1-6月分离的含有不同类别β-内酰胺酶的8株大肠埃希菌,统计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特征及药敏结果,并将大肠埃希菌暴露在IPM下8 h,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并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选的8株大肠埃希菌,2株不产β-内酰胺酶,2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别携带blaTEM和blaCTX-M,2株产ampC酶,2株产ESBLs酶+ampC酶.IPM治疗后大肠埃希菌对IPM、美罗培南(MEM)或厄他培南(ETP)的MIC值发生改变(≥2倍)的百分比达到83.3%(20/24).与8株原始菌相比,治疗后大肠埃希菌的膜孔蛋白ompF基因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且有5株大肠埃希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mpC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从外排泵基因分析,与8株原始菌相比,治疗后大肠埃希菌的acrA基因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7株菌的tolC和acrB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更多临床菌株中研究发现,acrA基因和ompF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当合理使用IPM,以减少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的流行.
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膜孔蛋白;外排泵
50
R446.5(诊断学)
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
2022-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223-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