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8348.2017.18.047
医学微生物学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
新生研讨课起源于美国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882年在美国肯塔基的里学院(Lee College)开设的一门新生小班研讨课[1].该课程由大一新生自愿参加,且不计学分.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新生研讨课目前主要分为适应性转换与学术性转换两种模式.适应性转换新生研讨课着力加强师生的沟通,让学生尽早接触知名教授,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如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U101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向学生清晰地传达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2].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大学课程和课外活动,明确大学的奋斗目标、意义和方向.学术性转换新生研讨课于1959年首次出现在哈佛大学,旨在加强新生和老师的接触,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3].通过新生研讨课构建大学名师与新生间的互动桥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和思维习惯,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试行四年以后,哈佛大学正式将新生研讨课纳入文理学院的正式课程体系中,成为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里程碑.随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知名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学术性转换型新生研讨课.至今,近9成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开设了此类课程,对提高美国本科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医学微生物学、新生研讨课、哈佛大学、性转换、培养学生、美国、课程体系、学术性、自主学习、斯坦福大学、大学本科生、角色转变、质量产生、知名高校、学校、学术能力、思维习惯、两种模式、课外活动、教育改革
46
R-4;G642
2017-07-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581-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