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8348.2009.21.028
RAS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醛固酮逃逸现象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醛固酮逃逸.方法 将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32例)和氯沙坦组(31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的血压变化和血浆AngⅡ、Ald的活性,判断有无并发醛固酮逃逸.结果 (1)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培哚普利组治疗1、3、6个月后血Ang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后与1个月比较AngⅡ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d治疗1个月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6个月后则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血AngⅡ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时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Ald治疗后1、3、6个月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3个月以上)使用ACEI培哚普利部分患者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氯沙坦不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
培哚普利、氯沙坦、醛固酮逃逸
38
R544.1;R972.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10-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703-2704,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