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8348.2005.12.018
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目的分析重庆市钩体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1个钩体疫区县和2个三峡库区县作为监测点,用显微镜凝集试验(AMT)检测病人、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分离培养病原体,同时用PCR法进行比较.结果1961~2004年重庆市钧体发病率在0.09/10万~12.16/10万之间,死亡率在0~0.44/10万之间,病死率在0%~10.34%之间波动.彭水县1998年和2000年的洪灾年出现2次局部爆发.监测点鼠密度在1.6%~4.4%之间波动,食虫目小兽(51%)、褐家鼠(25%)和黑线姬鼠(12%)为优势鼠种.鼠带菌率为1.7%(10/583),褐家鼠和食虫目小兽中分离出钩体病原,均为澳洲群澳洲型.病人血清检测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感染率为45%(598/1330),疫区点血清抗体阳性率(74.7%)显著高于库区点(28.0%).牛血清检测优势菌群为澳洲群.结论鼠类是重庆市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素为稻田作业.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库区人群免疫水平较低.三峡库区蓄水后水流变缓,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可能引起钩体疫情暴发流行.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三峡库区、监测
34
R514.4;R181.34(传染病)
卫生部课题wkg-1999-01-01
2006-0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803-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