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8348.2001.04.050
骨粘连蛋白、碱性磷酸酶在骨肉瘤瘤骨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 骨肉瘤为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发病率占骨肿瘤的35.1%[1~3].原始间叶细胞是一种分化很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因此骨肉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向性,骨肉瘤的组织学结构具有多样性,组织学类型繁多:有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巨细胞型、小细胞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型等.偶尔,骨肉瘤在部分区域可含有特殊的异源性结构,如:Ewing肉瘤、浆细胞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神经母细胞样、造釉细胞瘤样、转移性腺癌样,甚至鳞癌等成分[4].这种情况给病理组织学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骨母细胞及肿瘤性骨样基质是诊断骨肉瘤的主要依据[5].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病变早期或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分泌产生骨样组织很少;在针吸活检标本中,未能取到骨样组织;有时致密结缔组织与瘤性骨样组织极为相似.按常规HE染色,光镜下明确诊断是十分困难的.骨粘连蛋白(ON)是近年来由骨基质中提出的一种与成骨有关的特异性蛋白,与碱性磷酸酶(AKP)一起在骨的形成和改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单克隆抗体(MoAb)对骨肉瘤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病理界的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为骨肉瘤的诊断展示了新的前景.本文就骨肉瘤中瘤骨的形成过程,ON、AKP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在骨肉瘤诊断中的意义阐述如下.
1 骨肉瘤瘤骨形成的基本过程
瘤细胞分泌产生淡红、均匀一致的无定形物质,初为小滴状继之融合成条带状、片块状或粗网状,贯穿于瘤细胞之间,称为"瘤性骨样基质”.当其中有丰富的钙盐沉着时,称为瘤性骨组织[6].许多研究证明基质小泡(MV)内钙盐沉积是机体组织钙化的关键性因素,它不仅发生在生理情况下,也同样发生在骨肉瘤中[7].MV来自成骨性肿瘤细胞突起的一段脱落,或者由变性细胞的碎片形成,分布于成骨细胞的四周.钙化初期,MV表面及小泡内出现细针状的高电子密度钙盐结晶,结晶不断增多,并以辐射状形态向小泡边缘及四周扩展形成毛球状钙球,随着钙化的进一步发展,钙盐开始沉淀在Ⅰ
骨粘连蛋白、碱性磷酸酶、骨肉瘤、细胞型、组织细胞、瘤细胞、骨母细胞、骨肿瘤、诊断、骨样基质、结缔组织、间叶细胞、骨的形成、钙盐、免疫组化检测、钙化、恶性纤维组织、多向分化潜能、成骨、组织学类型
30
R738.1(肿瘤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6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