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4764.2012.05.023
不同下垫面暴雨径流氮赋存形态分布特性及控制技术
以重庆地区5种用地类型为例,探讨了城市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的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总氮的场次降雨平均浓度(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EMCs)以交通干道最高(10.6 mg/L),校园汇水区最低(2.4 mg/L);交通干道和商业区暴雨径流氨氮的EMCs(3.4~4.6 mg/L明显大于水泥屋面和瓦屋面(1.2~1.6 mg/L).尽管初期暴雨径流总氮的平均浓度(Partial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PEMC10)大于EMCs,但氮赋存形态构成并未发现明显区别;氮以溶解性总氮为主(占总氮的73%~82%),而溶解性总氮中又以无机氮为主(占总氮的63%~82%);商业区、水泥屋面、校园综合汇水区、瓦屋面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所占比例最高的均为硝酸根,分别占各自总氮浓度的39%、39%、44%和52%,而城市交通干道的总氮浓度中比重最大的组分为氨氮,占总氮的43%.改良暴雨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暴雨径流中总氮的去除率,其关键为人工创造反硝化所需要的条件,延长暴雨径流在控制系统内的水力停留时间,并选择低氮含量的填料作为控制系统的使用材料.
暴雨径流、氮赋存形态、分布、控制
34
X508(一般性问题)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5-001;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10BB1351;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111204
2012-1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