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审计浅探——以广西省为例
一、绩效审计研究现状
(一)绩效审计起源与发展绩效审计发端于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诞生绩效审计(阿瑟·肯特,1948),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50多年的探索,已实现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我国绩效审计1982年起步,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后,专家学者致力于实践与探讨.虽然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20多年从不停步,但因在基本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践与探索,因此研究成果不多,但也不乏成果,例如:罗美富等(2004)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杨锡春(2006)从国家审计层面分析我国绩效审计面临的十大难点;戚振东等(2009)认为我国绩效审计应开展多样化评价而不是过分注重“3E”内容;吴勋(2011)解析转型期绩效审计实施瓶颈,研究绩效审计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蔡春等(2011)提出拓展绩效审计目标等10项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思路;候晓红等(2012)探讨基于免疫机理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李曼等(2013)运用藕合理论研究内部审计绩效评估模型.
本文系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3-2014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广西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编号:中教审通[2013]第11号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财务专项课题《广西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编号:桂教科学[2013]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4-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