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浅探
一、问题的提出
固定资产是高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购建固定资产以其实际取得或建造的成本计量,改扩建固定资产以改扩建后的净增加值计增固定资产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价值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捐赠有关凭证加上捐赠时发生的各项费用计量,盘盈固定资产按照重置成本计量.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只在出售、报废、毁损时才减少其账面价值.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从事日常业务和经营活动必然会发生各种损耗,这些损耗如果不在成本核算中体现,可能人为地降低成本,造成高校有关固定资产的各类数据只能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虚增了总资产和净资产总量.不提折旧就无法反映其因自然损耗、技术进步等引起的价值减损.保持不变的账面价值,势必背离其实际价值,导致账实不符,资产价值虚高.目前高校拥有大量的仪器仪表、电子设备,这些资产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快,如果不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难以得到准确反映.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核算仍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核算体系,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早已不能适应当前政府收支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务信息的扭曲与不全面,必然影响到财务决策的准确性,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固定资产作为高校重要的物质资源,其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这就要求财务对固定资产从形成到使用耗费以及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2014-0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