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物颜色反射率指示的近百年来东亚季风变迁
利用Minolta CM2002光谱光度计按照1 cm间隔测量了长江口泥质区ZM11孔沉积物的光谱特征,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获取的400~ 700 nm可见光范围内的颜色反射率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对环境和气候的指示意义.因子分析提取了F1和F2两个主因子,通过与测试所得到的亮度(L)、红度(a*分量)、黄度(b*分量)等颜色反射率特征值对比,发现F1与亮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F2与黄量变化趋势则完全相反,其中前者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的有效替代性指标,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增大,沉积物亮度值变大,反之亦然.结合210pb沉积速率数据,ZM11孔沉积物颜色反射率指标记录的近百年来发生的数次东亚夏季风增强期大致出现在1887、1897、1904、1915、1936、1945、1953、1965、1977、1987、1992年,该结果得到了近年来温度和降雨量实测记录的验证.东亚季风的这种强度变化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功率谱分析表明研究区存在明显的28 a和2a周期,结合历史资料,推断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另外还可能受到大尺度气候波动的影响.
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物、颜色反射率、东亚季风
31
P534.63+2(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1-CJ12,908-ZC-I-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606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81304
2016-09-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