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气候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盆地的主力产层,该组发育的6段地层表现为砂-泥间互的"三明治"式沉积结构.为了探讨古气候对这种沉积结构的控制作用,文章首次利用孢粉学方法、元素比值法和自然伽马曲线法分别恢复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各段地层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孢粉植被法识别出蕨类和裸子类孢粉化石共计78属,呈现"拟网叶蕨孢属-凹边孢属-苏铁粉属"的须家河组孢粉组合特色,这种孢粉组合反映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元素比值法中的钙镁比和锶钡比分别反映古温度和古盐度(古湿度),其中,钙镁比值与古温度正相关,锶钡比值与古盐度正相关而与古湿度负相关.自然伽马值是反映气候的又一种方法,GR值高代表古气候潮湿、沉积水体深;反之亦然.在孢粉法恢复的气候背景上,元素比值法和自然伽马曲线法反映了各段地层沉积时期的气候变化细节.综合三种方法的结果,认为:须家河组沉积于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环境,须1、3、5段沉积时期,气候炎热潮湿;须2、4、6段沉积时期,气候温和干燥.须5段地层最为炎热潮湿,须2段地层最为温和干爽.受控于这种周期性的温、湿度升降,须家河组奇数段地层以泥质沉积为主,偶数段地层以砂质沉积为主,从而形成了砂泥间互的"三明治"式沉积结构,这样"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源储搭配关系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须家河期、古气候、孢粉、元素、自然伽马曲线、"三明治"结构
29
P512.2(动力地质学)
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7CB209502;中国石油科研项目2008A-0607
2016-09-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23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