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729/j.cnki.jhnun.2017.04.010
由"趋善"到"本善" ——试论孟子与宋儒在人性论上的不同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开启了儒家对人性的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性",而在后天习得;人人相近之"性"在孔子那里也未给予过善恶的属性确认.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明言"性善",并将其作为仁政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人性论根据.但是孟子的"性善"说是从现实经验世界中总结出的,存在以经验证先验的问题;同时孟子一方面强调"性善",另一方面又主张通过扩推工夫才能实现人的善性,因此其在人性善的问题上,孟子并非承认人性本善或人性全善,其人性论仅具有趋善的意味而已.以周张程朱为代表的宋儒也论人性,通过对"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划分,弥合了先天之善和后天之恶的裂隙,同时在理气的框架内肯定所谓人的善性是本善、全善之性,本善、全善的人性需要通过涵养的工夫加以固定.
孟子、宋儒、趋善、本善
37
B22(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7-12-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