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9727.2003.02.007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Z~T2)及陆相盆地演化阶段(T3~Q)两大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Z~C -1q)、裂谷-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C -1c~O1)、被动陆缘-克拉通-前陆盆地(O2~S)、加里东运动(S末)、裂谷-克拉通盆地(D~T1)、克拉通残留海盆-弧后(浊积)盆地(T2)、印支运动(T2~T3)、华北-华南板块焊合、古特提斯封闭与前陆盆地的形成(T3~J2)、压扭背景下的改造作用及拉分盆地的形成(J3~K1)、伸展-裂陷盆地的形成(K2~E)、喜马拉雅运动(E末~N初)及披盖性构造层的形成(N~Q)12个阶段.特别是对南方自中晚三叠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现存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现今南方原生、次生及再生烃(二次生烃)油气藏分布的新观点.
构造演化、大地构造、板块构造、缝合带、蛇绿混杂岩、油气藏、中国南方
30
P54(构造地质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资助项目970205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15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