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中“流氓”形象背后的身份焦虑
中国当代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曾出现过类似于美国文学中“垮掉的一代”的文学现象.从1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的学院“嬉皮”式文学开始,到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再到王朔的“痞子文学”使其达到了一个顶点.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的“垮掉的一代”.他们作品中的人物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对主流价值标准有一种无所谓的情绪,进而产生回避的态度:他们在社会中多是弱者,过着无用的生活,但从不自以为弱,在自己的一套逻辑中心安理得、自我满足、自我欣赏,十分洒脱;弱者,但却并不是真正的底层民众,有些文化,但又不是真正彻底的知识分子,只能算是文化中的边缘人物:对待其它事物有气无力,消解它们的意义,感情无意义,“有用”无意义,成功也无意义,追求成功也无意义,戏谑、调侃中带有深沉的忧郁,也有人称他们为“优雅的梦游患者”.
当代文学、身份焦虑
I206.7;I106.4;I041
2017-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