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代”的青少年成长“父—子冲突”与底层人群透视
这次,我们的话题,将从孙惠芬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载《人民文学》2016年第7期)开始.在先后两次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都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数年前杨争光的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章》.至今犹记,在当时,面对着杨争光的作品,我自己所陷入的那种价值评判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我清楚地意识到,《少年张冲六章》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具有忧愤深广特质的优秀社会问题小说,但另一方面,我却为自己将杨争光的作品定位于社会问题小说而感到深深的不安.似乎,我的这种判断,构成了对于杨争光的某种艺术贬低.关键原因在于,由于受到19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界去政治化去社会化的总体创作观念制约影响,一种明显的艺术错觉就是,一旦某一部文学作品与重要的社会问题发生关联,那它的文学性或者艺术性就会遭受无端的质疑.
底层人群、青少年成长
I206.7;G80-05;C913.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122
2017-03-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