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比例对三江源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是修复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有效措施,但不同混播比例下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尚不明确.以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分别按1:1:1(M4),2:1:1(M5),1:2:1(M6),1:1:2(M7),2:2:1(M8),2:1:2(M9)和1:2:2(M10)建植混播人工草地,并以各组分单播为对照,研究生产力、物种多样性、超产效应、多样性净效应(包括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并采用多准则决策模型-TOPSIS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最佳混播比例,以期为三江源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的生物量,但显著低于垂穗披碱草单播处理,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在M5、M8、M9和M10处理较高.而地下生物量在混播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混播处理中,仅M5、M8、M9和M10处理存在超产,达40.4~71.1 g·m-2.M4和M6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小于0,说明由于物种竞争导致群落减产.而M7~M10混播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大于0,说明物种生态位的互补使得群落高产.M8和M9处理中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主导了超产效应,而M5和M10处理中主要由互补作用主导超产效应.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M6、M7和M10混播处理中较高.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M10混播处理不但可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是三江源区人工草地建植的理想混播比例.
人工草地;混播比例;生产力;超产效应;土壤养分;三江源
30
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项目;青海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2021-12-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