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采穗后不同植株部位饲用品质的变化及适宜收获方式研究
利用江苏地区的鲜食玉米品种苏科糯5号,鲜穗采摘后秸秆继续在田间生长,分别在采穗后1、2和3周取样,研究采穗后秸秆不同节位茎秆、叶片和叶鞘的产量、饲用品质分布及变化规律,为选择鲜食玉米秸秆的适宜收获时间、收割部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采穗后秸秆干物质产量升高,采穗2周后秸秆的干物质产量最高,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含量也达到最高,为39.56%,主要集中在穗位的倒6节及以下节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WSC)是NSC的主要成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随着时间的推迟持续升高,主要集中在基部节位;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以上部和中部茎节的叶片中含量高,但随着采穗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带穗的玉米秸秆产量随时间的推迟持续下降,NSC含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IVDMD)显著低于同时期采穗的秸秆(P<0.01),NDF含量显著高于采穗秸秆(P<0.01).因此,采穗有利于NSC在茎秆中的积累、干物质产量的提高和饲用品质的改善.在生产中鲜食玉米秸秆的适宜收割利用期为鲜穗采摘后2周,收割高度可控制在倒10节以上.
鲜食玉米、秸秆、植株部位、收获方式、饲用品质
28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71005]资助
2019-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6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