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高寒草甸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对植被调控措施的响应
本研究通过在玛曲县退化高寒草甸草原实施不同草地改良措施后,对高原鼠兔发生生境的适合度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揭示当地高原鼠兔发生机理,并为有效开展高原鼠兔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0年5月至2010年 7 月,对玛曲县退化高寒草甸草原进行围封、补播、施肥、划破等12种不同草地改良措施,通过堵洞盗洞法监测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并结合样方法测定植被等生境因子,探讨玛曲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高原鼠兔发生生境的适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改良措施前相比,不同改良措施下有效鼠洞密度均表现出差异显著性(P <0.05)。所有草地改良措施均显著降低了有效鼠洞密度(P <0.05),且补播措施显著优于其他措施(P <0.05)。有效鼠洞密度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有效鼠洞密度与草层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 <0.05),因而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草层高度是决定鼠群密度的重要因子,而禾草类高度是决定草层高度的重要因素。两年的植被定向调控试验表明,在该区不同草地改良措施均能有效降低有效鼠洞密度,而补播禾草和增施有机肥,增加植物群落中禾草的比例,进而提高整体草层高度,可显著降低有效鼠洞密度(P <0.05)。因此提出“增加植物群落中禾草比例,治理高原鼠兔危害”的生物防治模式。
高寒草甸、草地退化、植被调控、高原鼠兔、生境适合度
TD9;S8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20120304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19”,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D13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837,31172258资助。
2016-04-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