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300
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沿水分梯度的变化
为揭示鄱阳湖湿地苔草群落的构建机制,选择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3条样带调查不同水分梯度的群落物种多度,选用断棍模型(BSM)、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NPM)、优势优先模型(DPM)、随机分配模型(RAM)和生态位重叠模型(ONM)5个生态位模型对群落种-多度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灰化苔草群落可按土壤水分划分为高湿度、中湿度和低湿度3组,分别对应从湖边、湿地中间和湿地边缘的梯度分布;2)从高到低的水分梯度上,灰化苔草群落的物种数先增加后降低,优势种多度逐渐增加,物种多度分布曲线由相对平缓变为陡峭;3)高湿度灰化苔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最佳拟合模型为BSM,中、低湿度的理想模型转变为NPM.研究认为,水分条件的变化是灰化苔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改变的主因,随着水分梯度降低,群落构建的生态学过程由随机生态位变为生态位优先占领.研究为鄱阳湖湿地多样性保育和生态功能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水分梯度、多度格局、生态位模型
33
Q948.15(植物学)
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20114BAB214012;江西农业大学自然科学基金2010-07
2016-06-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