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膜体外形成规律及其扫描电镜形态学
目的:探讨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生物膜(BF)体外形成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BF内部结构。方法:以 NTHi标准菌株 ATCC49247为研究菌株,以铜绿假单胞菌(PA)标准菌株PAO1为阳性对照菌株,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培养1、2、3、4、5、6和7 d时,使用平板计数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BF形成情况,并于3 d时采用 SEM检测 ATCC49247的 BF结构。结果:平板计数法检测 BF内菌落数,ATCC49247和 PAO1培养3 d 时活菌数逐渐上升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至7 d 时分别降至(0.8294±0.0075)×107cfu·mL-1和(0.9426±0.0199)×107cfu·mL-1,培养3、4、5和6 d时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细菌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晶紫染色检测BF致密程度,ATCC49247和PAO1培养3 d时 BF致密度逐渐上升至最高,波长570 nm吸光度(A570)值分别为2.7174±0.0172和2.8853±0.0390,而后逐渐下降,至7 d 时分别降至0.1517±0.0745和1.1969±1.1085,各时间点2组细菌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3、4和5 d时2组细菌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细菌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培养3 d时 ATCC49247形成了典型的 BF结构。结论:ATCC49247可以在体外形成 BF,结晶紫染色、平板计数和扫描电镜可作为检测BF的常规手段。
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平板菌落计数、扫描电镜
R378.41(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81071417/H2002;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生儿学项目资助课题卫办医政函[2011]873号
2014-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729-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