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影响
全世界约1/3的人群有既往或现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1,2]。目前认为,HBV活跃复制是决定临床结局的HBV相关免疫事件的关键驱动因素[3]。因此,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4]。国内外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ADV)、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和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应用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HCC发生,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hepatitis B、肝硬化、临床结局、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逆转肝纤维化、慢性乙型肝炎、关键驱动因素、肝细胞、改善生活质量、肝脏失代偿、阿德福韦酯、总体目标、证据、应用、相关免疫
R51;R57
2014-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