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167X.2018.04.020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 mm,RPE(2.16 ±1.27) 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上颌后缩、腭扩张术、口外牵引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上颌标志点
50
R783.5(口腔科学)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2016-1-1402
2018-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685-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