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321/j.issn:1671-167X.2002.05.027

真菌与真菌病研究近况

引用
随着免疫低下患者的增加,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本文简要综述了10年来本中心的工作概况,包括(1)致病菌种的收集与保藏:目前已收集国内外致病真菌2 600余株,发现并报道国内外致病菌新纪录种多株,如多变根毛霉规则变种、葡萄孢维郎那霉致病新纪录种,报道多例国内致病新纪录种如棘状外瓶霉、奔马赭霉、疣状瓶霉、草本枝孢霉等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等;(2)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院内真菌感染菌种及危险因素分析,及时监测致病菌种的变迁及危险因素的变化;(3)致病种的分类研究及新菌种的鉴定:应用RAPD、RFLP、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近10个属的致病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并命名了3个曲霉新种,并对致病新纪录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4)真菌病诊断:设计出曲霉、外瓶霉、孢子丝菌的种特异性引物;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技术对深部真菌病进行了诊断研究,设计烟曲霉种特异性探针并成功地对可疑曲霉感染进行了诊断;(5)真菌病发病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通过小鼠模型,应用简并引物RT-PCR技术、克隆测序、Northern杂交等方法,发现了烟曲霉潜在的毒力因素--组氨酸激酶;应用Southern杂交、RFLP、SSCP等技术分析,推论角鲨烯环氧化酶氨基酸的缺失可能引起白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6)酵母菌和丝状菌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在国内首先应用NCCLS推荐的M-27系列方法对致病性酵母菌及其他丝状真菌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测定,改进并建立了多种致病菌种的药敏试验方法;通过对新型抗真菌药物甲中浓度的监测,为设计更为合理的甲真菌病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真菌病/诊断、真菌病/分类、真菌病/流行病学、真菌学分型技术

34

R756.03(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370041,39600007,30070044,3017005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项目971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8-2001;高等院校骨干教师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97020214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59-563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1671-167X

11-4691/R

34

2002,34(5)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