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有哪些步骤
为什么现在报上的好多文章看了以后没有什么收获,还常常有重复感昵?很简单,就两种可能:一种是有新意你没读出来,一种是它确实没有新意.要让文章有新意,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理论文章.我有一位年轻的编辑朋友,很有理论兴趣.他前两年写文章,赞成周作人等提出来的“儿童本位论”,认为这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理论;近年因编丰子恺文集,发现丰子恺许多文章当初并不为儿童而写,现在却是公认的儿童文学,于是又提出“泛儿童文学”,认为作家不一定要自觉明确地为儿童写作,只要写得好,儿童文学自会把它圈进来.我读了以后,向他提意见道:这和你以前的观点不一致了,因为“儿童本位论”就是不但要自觉为儿童而写,而且要明确自己所要针对的那个年龄的“位”.他这才意识到二者的冲突,并重新作了思考.我在给他的信中,谈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抄之如下:构建理论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与过去认知有相违处怎么办(须知所有理论上的突破,都是从这种“相违感”开始的).今是昨非不行,昨是今非也不行,不能快刀斩乱麻,必须细细清理,看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可能确有一是一非,也可能二者皆非,但也可能二者恰可奇怪并存,这都不能主观硬派,而要实事求是,所以这往往是极艰苦极漫长的思考过程.这时,要像编丰子恺文集一样,真正静下心来,把全部作品一一找来,悉心分辨,这才有可能渐渐发现出口处隐隐的光亮.一般说来,越是接近“完整把握”,就越有利于理论框架的建构.
2016-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