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582/j.cnki.11-3785/g8.2021.12.004
我国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双杖推进技术的协调性特征分析
目的:合理有效的双杖推进技术是提高越野滑雪传统式技术比赛成绩的重要前提.作为多关节参与的运动,该技术需要关节间的协调配合,而技术协调性与滑行表现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明确.方法:30名参加2019年全国越野滑雪项目调赛成年男子组15 km传统式技术决赛的男运动员,按比赛成绩分高速组(n=15)和低速组(n=15).应用动作技术三维拍摄与解析方法获取运动员三维运动学数据,计算肩-肘、肘-杆和髋-膝耦合角各模式在撑杖阶段的占比.应用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确定耦合角各模式占比在成绩和比赛阶段间以及地形和比赛阶段间的差异.结果:高速组DP技术肘-杆耦合角异相占比前程显著小于中程和后程;平坡的肩-肘耦合角异相占比、髋-膝耦合角髋主导模式占比显著大于上坡,肩-肘耦合角肩主导模式占比、髋-膝耦合角异相占比显著小于上坡.低速组肩-肘耦合角异相占比显著大于上坡;地形和比赛阶段对髋-膝耦合角同相占比的交互作用显著,平坡滑行时前程、中程均显著小于后程;前程平坡显著小于上坡,在后程显著大于上坡;地形和比赛阶段对髋-膝耦合角异相占比的交互作用显著,后程时平坡显著小于上坡;地形和比赛阶段对髋-膝耦合角髋主导模式占比的交互作用显著,中程时平坡显著大于上坡.结论:成绩较好运动员的DP技术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具有稳定的下肢协调性特征,髋、膝关节均有较多参与;成绩较差运动员比赛前程膝关节参与较少,后程屈髋力量不足使膝关节参与增多.建议越野滑雪运动员均衡发展下肢力量,在比赛全程充分发挥髋、膝关节活动的作用.成绩较好者可能具有更强的肩关节力量,且更善于发挥撑杖前期肘关节屈曲活动的作用.无论成绩高低,运动员在上坡使用DP技术滑行时,为延长推进力作用的时间或距离,肩、肘关节分别进行充分伸展的动作模式较平坡增多;为增大推进力,表现为平坡时侧重使身体前倾的协调模式,而上坡时侧重使身体下压的协调模式.
越野滑雪、双杖推进技术、生物力学、耦合角、协调特征
44
G863.13(水上、冰上与雪上运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F0300404
2022-0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