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469.2022.07.028
宫颈原位腺癌28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按照第四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标准对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28例诊断为宫颈原位腺癌的病例进行重新分类,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16)、癌胚抗原(CEA)、肿瘤增殖抗原(Ki-67)在其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病人年龄范围26~54岁,中位年龄39.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46.4%(13例),接触性出血28.6%(8例),阴道排液3.5%(1例),其余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病例均先行宫颈活检或宫颈锥切术,组织学特征24例AIS为宫颈内膜型,镜下与正常宫颈黏液上皮相似,上皮空泡状,具有颗粒状胞质,细胞核增大,染色质粗糙,腔缘可见核分裂象和凋亡小体;3例AIS为肠型,上皮出现类似于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胞质有大量黏液,位于细胞一侧,局部区域混合有宫颈内膜型AIS;1例为复层产生黏液的上皮内病变(SMILE),复层上皮的所有细胞都含有黏液空泡,细胞核有异型性,染色质浓染,核分裂象可见;28例AIS,17例(60.7%)伴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2例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15例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免疫表型:p16、CEA在原位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4%(27/28),85.7%(24/28),Ki-67增殖指数为40%~80%.28例中17例行单纯子宫切除术,11例行宫颈锥切术,4例锥切后切缘阳性.23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5个月,4例复发,其中2例为切缘阳性,复发后病理仍为宫颈原位腺癌,另2例复发为浸润性腺癌,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13个月死亡,1例术后8个月无瘤生存.结论 宫颈AIS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常伴发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容易造成病变漏、误诊,p16、CEA、Ki-67联合使用有助于AIS的诊断,宫颈AIS的治疗首先应行宫颈锥切术,若无生育要求的女性可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密切随访是必要的.
宫颈肿瘤、腺癌、阴道镜检查、宫颈锥切术、免疫组织化学
26
R737.9;R395.2;R446.8
2022-07-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394-1397,前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