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469.2020.01.030
GJB2基因突变在长岛型掌跖角化病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鉴定一家系长岛型掌跖角化症(NPPK)的突变位点,阐明NPPK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收集的2例NPPK病人外周血,提取DNA后对GJB2、GJB3、GJB4、GJB6、GJA1五个基因进行测序,鉴定突变位点;连接蛋白转录物显微注射卵母细胞,分别为: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26、Cx31、Cx26+Cx31、Cx26+Cx26-S183F、Cx31+Cx26-S183F及注射水的对照组,并通过膜片钳实验记录半通道电流;蛋白质印迹检测法检测NPPK突变体及野生型Cx31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Cx26 NPPK突变体与Cx31的互作情况.结果 测序发现Cx26(GJB2)基因发生了突变(c.548C>T),第183位的丝氨酸被苯丙氨酸取代(p.Ser183Phe)导致了NPPK;当在卵母细胞单独表达Cx26-S183F时,不能形成间隙连接通道或半通道;突变体与野生型Cx31的共表达,显示Cx31间隙连接通道的反式显性抑制,而不降低Cx31蛋白质合成;免疫共沉淀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Cx26对Cx31蛋白更有效地下拉,说明增强了异型连接子的形成;在Cx26突变体存在下,异型连接子的形成导致Cx31半通道活性显着增加.结论 Cx26-S183F不能单独形成半通道或间隙连接,但在与Cx31共表达时可以增强半通道活性,从而引起NPPK.Cx26突变体具有修饰Cx31半通道和缝隙连接的能力,对研究Cx26和Cx31在表皮疾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皮肤角化病、掌跖、缝隙连接蛋白beta2、膜片钳术、印迹法、蛋白质、免疫沉淀法、突变位点
24
东莞市社会科技项目2018507150291435
2020-0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