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469.2019.10.043
药物性胆管消失综合征45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与药物性胆管消失综合征((drug-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D-VBDS)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肝生化学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经肝穿刺病理明确诊断为D-VBDS的45例病人,根据再次追踪随访的肝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转归好与差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性别构成、发病年龄、用药史、病理形态学特点及血清学指标等数据,并对病理形态学特点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 31例D-VBDS病人预后较好,14例D-VBDS病人预后较差.两组在性别构成(χ2=0.106,P=0.745)及发病年龄(t=2.988,P=0.394)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40~60岁女性最多见.中药及中成药是引起D-VBDS最主要的药物(51.1%),其次为阿奇霉素(11.1%)及解热镇痛药(9.0%).肝生化各指标高峰值比较,预后差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球蛋白(GLB)、总胆固醇(TG)(t=6.436,P=0.000;t=5.847,P=0.000;t=3.569,P=0.033;t=2.381,P=0.031;t=2.328,P=0.041)水平明显高于预后好组,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t=2.445,P=0.020;t=3.003,P=0.012)水平明显低于预后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形态学特点对比显示,汇管区炎症和纤维化、胆盐淤积、细胆管增生及毛细胆管淤胆评分(t=2.437,P=0.017;t=4.416,P=0.001;t=4.214,P=0.001;t=3.050,P=0.006;t=2.716,P=0.0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D-VBDS预后的因素与胆管损伤的级别、范围、胆管再生修复状况等因素有关.血清TBil、DBil、TBA、TC、GLB水平的持续升高及ALB、CHE水平持续降低可作为预测预后的肝生化学指标.肝组织中汇管区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胆盐淤积程度、细胆管增生程度及毛细胆管淤胆程度为与预后相关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肝穿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仍是明确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金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慢性、胆汁淤积、胆管消失综合征、药物相关性、预后、临床病理特征
23
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课题151460903
2019-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073-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