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469.2016.03.047
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体温与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的变化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体温与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的变化。方法43例 ASA 1~2级,分为吸烟组(n =22)与对照组(n =21组)。麻醉诱导: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维持:异氟烷、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用呼吸机行间歇正压肺通气(IPPV)。记录麻醉诱导前(T0)至诱导后180 min(T180)内的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吸烟与否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和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 >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食道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食道温、平均皮肤温度、食道—皮肤温度差和前臂—指尖温度差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变化与时间之间均无交互作用(P >0.05),而前臂—指尖温度差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且吸烟组的食道皮肤温度差在 T30、T60、T120、T150及 T180值均低于对照组,吸烟组的前臂—指尖温度差在 T120、T150以及 T180的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收缩阈值及其增益:对照组与吸烟组血管收缩阈值分别为(35.48±0.18)、(34.89±0.20)℃,吸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对照组与吸烟组血管收缩阈值的增益分别为(6.57±2.31)、(6.83±1.68)℃,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核心温及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与长期吸烟致体温调节中枢受体与神经递质改变、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及压力感受器受损等有关。吸烟病人全身麻醉时更应加强体温管理。
全身麻醉、吸烟、体温
20
R68;R6
2016-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63-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