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469.2007.11.003
缺血后处理及其分子机制
@@ Murry等[1]首先提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概念,即一次或多次短暂重复心肌缺血再灌注,能提高心肌对此后发生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此后,人们又发现预处理存在快速和延迟两个时相,分别称经典预处理和晚期预处理.1999年国内学者高峰等[2]在研究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培养细胞的缺氧/复氧模型时发现,如果在长时间复氧之前经过3次短暂的复氧/缺氧处理会比直接长时间的复氧在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从而提出了缺氧后处理(hypoxic postconditioning)的概念.
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
11
R4(临床医学)
2008-0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965-967